很喜欢这个英文片名,不( bù)同于映后少部分观众提( tí)出的“影片主旨是悲伤的( de)”,Bitter Sweet Ballad,一曲连起悲喜的民谣才( cái)是这部纪录片的底色,缓( huǎn)缓悠扬,似乎没有必然的( de)“peak”,歌谣于斯、人生于此。
梁军( jūn)健导演和清影工作室早( zǎo)就是一种严谨和踏实的( de)保证,导演的看TV介绍是( shì)少有的cv格式,差点恍惚,以( yǐ)为在选课选教授。
联合导( dǎo)演唐韬在映后抛给观众( zhòng)的问题是,“在看预告和介( jiè)绍的时候你们以为这部( bù)片子是怎样的?”
我一度以( yǐ)为是中国版、纪录片版的( de)《唇上之歌》,尤其当《四季的( de)问候》贯穿全片,聚焦微小( xiǎo)触动全局的错觉让我一( yī)直抱有不真实的等待。我( wǒ)又以为是北京为舞台的( de)《放牛班的春天》,而春天,未( wèi)必温暖。
直到全片结束,我( wǒ)才回过头问自己,对于纪( jì)录片的认知是不是早已( yǐ)经带着偏颇,仿佛戏剧性( xìng)该被放大。
不是的,不应该( gāi)是的。
其实我不想归结于( yú)阶级或者社会系统性的( de)问题,当然这至关重要,却( què)很难像现场白目的观众( zhòng)对着片中被记录者的面( miàn)拿出来高谈阔论。我很明( míng)白这是关键,或许是影片( piàn)被包裹住最大的束缚,可( kě)是我的思考无法逾越我( wǒ)眼中和镜头里的画面。
几( jǐ)年前一直想着往公益沾( zhān)边,当然不排除想用来增( zēng)厚升学的履历,因此数年( nián)来断断续续深深浅浅地( dì)做着。我从来不想否认,所( suǒ)有“我”所能付出的“公益”,难( nán)听点,“慈善”,都是虚伪且自( zì)私的。诚如当年14岁的我去( qù)支教,匆匆来匆匆去;诚如( rú)影片中那些孩子,抓着别( bié)人捐来的衣服,等不及要( yào)换上。
这还是在北京。
所以( yǐ)社会是巨大的,我们似乎( hū)习惯性地将这些“弱势”摆( bǎi)进角落里去思考。怪了,人( rén)家也活在阳光下啊。
因为( wèi)此,我会感佩影片的视角( jiǎo),没有批判没有怜悯,冷静( jìng)地看待和对待,甚至有些( xiē)冷漠,但足够珍贵。
“怎么笑( xiào)啊?你笑一个给我看。”
放大( dà)了说,这是对“看得到尽头( tóu)的人生”作解读;摆在活生( shēng)生的一个人身上,这是生( shēng)活。
我初次的共情来自于( yú)孩子们跑去北京泛太平( píng)洋唱平安夜晚餐。和我小( xiǎo)时候一模一样。区别是,我( wǒ)回家和我妈妈说,“下次我( wǒ)也要去吃”,我妈说,“没问题( tí)”。
这些孩子唱着《北京欢迎( yíng)你》,却看着窗外问,“CBD是什么( me)?国贸吗?”
看,不能免俗,我又( yòu)聊回来了。
我想从成片角( jiǎo)度看,作品本身还是揩了( le)人物和故事的油。
影片从( cóng)选题开始就极为克制,但( dàn)不出错。在审核的界限内( nèi),叙事上其实大可以更加( jiā)辽阔,但主创团队并没有( yǒu)把视野撑大。四个孩子的( de)体量也许不全面,但不必( bì)全面,就像蒲公英要吹散( sàn),注定了的,不必靠台风。
我( wǒ)能从孩子们歌唱的蒙太( tài)奇和风吹过的转场里体( tǐ)味到无以复加的温润,是( shì)那种慈祥着回头,随后再( zài)也不回头。
有些事情是这( zhè)样的,比如不能把“喜欢”说( shuō)出口,比如没法凝视“梦想( xiǎng)”因为会被否认,比如“放弃( qì)”未必来自于一个人的下( xià)定决心。比如笑不出的时( shí)候还要笑、想哭的时候得( dé)遮住脑袋。
成长也一样,可( kě)能就是三场开学典礼,打( dǎ)两回柿子树,而风中之人( rén)能否乘风或成风,未可知( zhī)。
痛苦和理解并存,所以酸( suān)甜。
尽管影片可能是本届( jiè)First电影节里工业生产流程( chéng)最完整的一部,但主创的( de)真诚仍然惹人点头。
当然( rán),尽管是在“青年电影节”,工( gōng)整的电影仍然最受青睐( lài)。
好消息是有龙标。
我写了( le)那么多个“孩子们”,映后一( yī)看,也就比我小两岁。
